农业农村部新闻发言人、办公厅副主任 丁斌:
顶端新闻记者:
谢谢你的提问。农作物种质资源是保障国家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的战略性资源,是农业科技原始创新的物质基础,也是生物多样性重要的组成部分。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种质资源做基础,再先进的育种技术和保障条件,也不可能凭空育出新的优良品种。大家知道,我国杂交水稻育种能够率先实现突破,并领先于世界,在世界上一直保持着领先的优势,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我们丰富的野生稻资源,尤其“野败型”资源的发现和利用。这次普查全面摸清了种质资源的家底,抢救收集保护了一批优异种质资源,为提升种业自主创新、加快种业振兴提供了重要支撑。
首先,夯实打牢了国家粮食安全的资源基础。这次普查新收集资源之中,粮食作物种质资源6.3万余份,占比45.4%。其中大家关心的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四大作物占比超过三成,其中收集的大豆资源最多,将近一万份,体现了我国是大豆起源国的优势。同时,作为“杂粮王国”,这次收集到的谷子、高粱、绿豆、豌豆等杂粮杂豆种类多、数量大,为选育出更多更好的粮食作物新品种提供了足够的资源材料。
第二,丰富拓展了多元食物供给的资源种类。这次普查覆盖了农作物、畜禽、水产养殖资源,在山西、上海、浙江等11个省份还开展了农业微生物的普查。在农作物方面,收集保存资源新增加了24个科、166个属、370个种,使我国保存总量达到了140个科、681个属、2116个种,物种总数增加21.2%。畜禽方面,查明了33个畜禽种类,1018个品种资源状况,其中地方品种占6成,猪、羊、鸡、鸭、鹅的品种数量均居世界首位。在水产方面,普查资源涉及到海水和淡水物种,有动物也有植物,一共找到857个种质资源,物种和品种数量都居世界第一。这些资源对落实大农业观大食物观、选育优异的果菜茶、肉蛋奶、鱼虾蟹等品种,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最后,我们也挖掘发现了具有较高价值的优异资源。新收集的种质资源,或者性状优良、或者生存地生境特殊、或者是历史悠久,对于培养高产优质、抗逆广适的新品种,研究作物的起源演化以及保护民族传统文化具有重要价值。普查以来,目前已经有6238份资源应用于育种创新和产业开发,其中1889份资源用于新品种培育,3919份资源开发为知名的“土特产”产品,430份资源打造成地理标志产品。比如,湖北十堰发现的“白马牙玉米”,是培育耐涝品种的好材料。在四川小金县收集到的“小金花核桃子”是我国首次发现的野生黄肉桃,对于研究黄肉桃的起源和驯化具有重要的价值。这些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大,必将在加快推进种业创新、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做好“土特产”文章上发挥重要作用。谢谢。
中国三农发布记者:
这次普查收集了这么多种质资源,大家很关心这些资源是怎么保护的,保存在哪里?
谢谢您的提问,这个问题我来回答。如您所讲,经过广大普查工作者的辛苦努力,收集了大量的种质资源,保护好这些种质资源极其重要,不容有失。为了保护好这些资源,我们部里不断加大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体系的建设,初步构建了原位保护和易位保存相结合、活体保护与遗传材料保存相补充、国家保护与省级保护相衔接的保护利用体系。
在农作物种质资源方面,现代化的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新库已经建成运行,保存能力达到150万份,可以满足未来50年长期战略保存的需求,目前已经形成了以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长期库为核心,15个中期库、56个种质圃和229个原生境保护点为依托,440个省级资源库圃为补充的保护利用体系,现已长期保存农作物种质资源超过58万份。在畜禽资源方面,世界单体最大的国家畜禽种质资源库正加快建设,预计到明年年底能够基本完成。届时畜禽遗传材料的保存能力将达到3300万份,目前已确定了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场、保护区、基因库227个,省级保种单位671个,初步形成了国家库、区域库、保种场保护区相衔接的三道保护屏障。在水产资源方面,世界一流的国家海洋渔业生物种质资源库已投入运行,保存能力35万份,目前已基本形成了由国家海洋渔业生物种质资源库、105个国家级水产原良种场和535个保护区构成的保护体系,保存水产遗传材料14万份。此外,国家农业微生物种质资源库正在筹建,保护体系也在逐步完善
现在可以自信地说,我们已经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设施先进、管理完善的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体系,成为我国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的“诺亚方舟”,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这一“国之大者”奠定了坚实的资源基础。谢谢!
第三次农作物资源普查取得了丰硕成果,请问这些资源怎么才能用得上、用得好?如何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和产业优势?
北京青年报记者:
本次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发布的优异种质资源都有哪些新的特色?
现在我们感觉到老品种好像越来越少了,是不是多数都消失了?请问这次普查实际情况怎么样?
封面新闻记者:
刘莉华:
丁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