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中国奶业高质量发展,中国奶业协会官微自9月17日起系列推送《中国奶业战略发展重点课题研究报告(2025)》深度解读与精华摘编。报告聚焦奶牛养殖、乳品加工、产加销一体化等全产业链核心环节,是引领行业转型升级的权威战略成果。通过持续分享关键洞察与落地路径,旨在为行业决策与创新提供坚实支撑,助力奶业现代化发展迈向新台阶。
中国奶牛养殖实现现代化的关键要素
1.产业政策注入澎湃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出台的一项项实打实的政策举措,为奶业发展破除壁垒、疏通堵点、强化保障,激活了中国奶牛养殖业大发展大繁荣的澎湃动力。
1988年,“菜篮子工程”开始实施,提出“大、中城市建立10片奶牛基地”的要求;2002年,农业部启动“奶业行动计划”;2007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指出,乳品是重要的“菜篮子”产品;2008年,国务院颁布《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这是中国奶业的第一部法规;2015年,农业部发布《关于“镰刀弯”地区玉米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2015年,农业部制定了《奶牛生产性能测定工作办法(试行)》;2016年,发布《奶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2019年,出台《奶业品牌提升实施方案》;2020年,出台《乳制品质量安全提升行动方案》;2021年,发布《全国奶牛遗传改良计划(2021—2035年)》;2022年,出台《“十四五”奶业竞争力提升行动方案》;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进肉牛、奶牛产业纾困,稳定基础产能。
这些含金量很高的政策,为中国奶牛养殖业的发展提供了指引和支撑。
2.长期的经济繁荣带来巨大的市场需求
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加,消费市场规模连续迈上新台阶,自2018年跃升成为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202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483345亿元[1]。
我国的超大规模市场为中国奶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中国市场需求庞大、层次多样、模式丰富,消费梯度带来市场纵深,为奶业发展提供了更多创新场景、更低创新成本、更高创新收益。
3.科技研发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奶牛养殖领域的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稳步提升,形成了一大批的科技成果,对产业提供强劲的推动力。
中国奶牛养殖现代化征程任重道远
中国奶牛养殖实现现代化以后,需要打造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高水平上的稳中有进、进中提质,在多个维度发力,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1.践行大食物观,确保优质原奶的有效供给
乳制品是大食物的重要组成。大食物观的提出,为奶牛养殖业加快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而中国奶业的发展势头又为贯彻落实大食物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大食物观是各种资源要素的大开发、大整合,是社会各个方面力量的大动员、大协作,是社会消费行为的大转型、大变革。奶牛养殖业践行大食物观,就是要确保中国人的“奶瓶子”牢牢握在自己的手里,让人们不仅喝得够、喝得好,还能喝得营养、喝得健康,让中国奶瓶盛满幸福。
奶牛养殖业践行大食物观,需要深刻感知人民群众的营养需求日益多元化、全面化、均衡化的新背景,充分认识到奶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为此,要确保原奶供给与人民需求相匹配,提供更多高品质、高性能、高可靠性、高安全性、高环保性的原奶,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
奶牛养殖业践行大食物观,需要深刻感知人民群众食物结构的新变化对奶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勇敢担负起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神圣职责。为此,需要逐步实现奶及奶制品的供求平衡、降低进口贸易依存度,推进原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保数量,更要保质量。
奶牛养殖业践行大食物观,需要深刻感知人民群众餐饮消费升级的新趋势,努力提供让人们“吃得更加营养健康”的原奶供给。为此,要从源头做起,为奶牛提供合理营养搭配,进一步加大自然资源直接开发利用力度,加大优质饲草资源供给,要依靠丰富的草原、草山草坡及季节性闲田,打造牧区、农区、农牧结合区奶牛养殖聚集区,推进奶畜养殖标准化进程和现代化水平,积极扩大国内生鲜乳生产能力,优化产销布局。
奶牛养殖业践行大食物观,需要深刻感知引导居民调整饮食习惯和食物结构的新挑战,切实加大营养健康消费观的正确引导。中国乳品的消费仍处在较低水平,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奶业有巨大的发展空间,需要千方百计扩大奶制品消费规模,引导居民更好、更多地饮奶、吃奶。
2.严格监管,守牢原奶质量的“生命线”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无论在任何时候,食品安全都是奶牛养殖业的“生命线”。必须坚持把“四个最严”落到实处,确保消费者“舌尖上的安全”,努力让消费者喝得安心、舒心、放心。
为此,必须完善奶牛养殖标准和规范,严格养殖环节饲料、兽药等投入品使用,加强生鲜乳收购站和运输车精准化、全时段监管,从源头上把好质量关。对照乳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强化生产全过程管控,把好生产、加工、流通每一道关口,齐抓共管,不断提升质量安全水平、增强市场消费信心。
3.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降本增效,提升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尽管中国奶牛养殖业从单产水平、饲料利用效率、奶牛利用年限、劳动生产率等方面发力,不断提升原奶竞争力,但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盈利能力等方面,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一段时间以来,行业也整体承压。
信心比黄金更重要。无论挑战有多严峻,我们都要有信心、有决心、有耐心、有恒心,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挖掘有效的消费需求,一步一个脚印地把原奶品质搞上去,不断加强消费者的信任度,切实提升消费者的安全感。
中国有发展奶牛养殖业的诸多有利条件,劳动力素质较高、饲草资源较丰富、科研体系较完备、投资增长迅速、管理水平高、组织能力强、奶业基础设施便利度高,同时,政府高度重视行业发展、政府服务能力增强、奶业支持政策逐步完善、整体贸易环境向好,尤其是,超大规模的市场是行业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有力保障。
中国奶牛养殖业应通过发展适度规模化养殖、推广物联网应用、提升奶牛生产性能、合理确定奶牛生产胎次、开发好本土饲草、提升员工生产效率,并拓展牧场的观光、服务功能,降低成本,增加收益。
4.持之以恒破解行业“卡脖子”科技难题,为科学养牛提供支撑
科技自立自强是奶业强盛之基、安全之要。实现奶牛养殖领域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需要尽快破解“卡脖子”难题,让新技术与奶牛养殖深度耦合。
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打好种业翻身仗,是当下中国奶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核心任务。
要育强奶牛良种,加快全基因组选择等生物育种技术应用,深入实施奶牛遗传改良计划,建设一批奶牛核心育种场、区域性种公牛站,不断增强奶牛良种自主供应能力。要大力提升奶牛性控精液高效生产技术;开展基因组检测,定制具有自主产权的全基因组芯片和特色性状基因芯片;推进奶牛活体采卵 - 体外受精技术研发与示范;优化奶牛体内胚胎高效生产工艺;扩大DHI测定和后裔测定数据规模,拓展选育性状表型数据采集。
要扩大优质饲草供给,继续实施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进一步增强高产优质苜蓿种植,推动扩大粮改饲政策适用面,总结推广粗饲料就地就近供应技术模式。
要着力推进高产奶牛精准饲喂关键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开展青贮窖环境监测设备研发。
5.重视环境承受力,提升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奶牛养殖业必须坚持从全局谋划奶业、以奶业服务全局,积极投身生产方式变革、促进资源高效利用与保护、提升原奶质量与安全水平,走好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打造出高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高资源利用率和低疫病风险、低市场风险、低环境污染的“三高三低”的奶业养殖业。
提升奶牛养殖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一项重要内容是引入循环经济理念:一是减量化,尽量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的物质量,节约资源使用,减少污染物排放;二是再利用,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利用效率,减少一次用品污染;三是再循环,物品完成使用功能后,能够重新变成再生资源。
当前,种养结合是奶牛养殖业落实循环经济理念的有效抓手。种养结合是世界公认的低成本奶牛养殖模式,可以减少饲草外购数量,降低饲料成本,提升奶牛养殖竞争力。
推进种养结合,一是要打造好集采食、躺卧为一体的连体式大圈舍,二是要规划好场区布局,净污分设,让雨水、污水分流,用新型设备减少挤奶环节的用水量;三是用处理好的干湿分离的固体粪便做发酵床;四是吸粪、分离、发酵处理全程无害化;五是就地消纳粪污,种植饲料,实现种养结合、资源利用、循环发展。
6.共享发展成果,建立健全产业链利益联结机制
同频才能共振,合作才能共赢。奶产业链上的各个主体应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各得其所,优势互补、能力互构、价值互促,携手构建价值共创、风险共担、增值共享的健康产业生态,建立更加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最大化发挥协同效应。
为此,全产业链要协同发力,一起做大蛋糕、做出新蛋糕。并通过供应链、创新链、价值链、服务链的协同共进,汇聚起全产业链的力量,服务好消费者的需求,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7.强化人才培养,夯实产业发展的人才根基
参考文献
[1]数据来源:《人民日报》,2025年3月1日,第5版,《中华人民共和国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