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中国奶业高质量发展,中国奶业协会官微自9月17日起系列推送《中国奶业战略发展重点课题研究报告(2025)》深度解读与精华摘编。报告聚焦奶牛养殖、乳品加工、产加销一体化等全产业链核心环节,是引领行业转型升级的权威战略成果。通过持续分享关键洞察与落地路径,旨在为行业决策与创新提供坚实支撑,助力奶业现代化发展迈向新台阶。
中国奶牛养殖实现现代化的密码和亮点
中国奶业也曾有“失去的二百年”,是在落后的境遇中走上现代化道路的。从牛奶产品“喝不到”,到“有得喝”,再到“喝得好”;从消费端的“至暗时刻”,到“重获信任”,再到“国奶自信”;从全球产业“落后者”,到“追赶者”,再到“领先者”,如今,中国奶业基本实现现代化,站上了发展的新起点。
中国奶业人克服挑战,书写好中国式现代化奶业篇章,创造了诸多亮点。
一大亮点是模式探索。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背景下、在发展中国家的起点上,在中国大地上探寻适合自己的模式和办法,走出了一条中国奶牛养殖的现代化道路。
另一大亮点是科技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中国奶牛养殖业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坚持应用牵引、直面瓶颈,从奶牛养殖的实际问题中凝练科学问题,强化基础理论支撑,提供技术源头供给,把丰富智慧和无限创造力凝聚到奶牛养殖现代化建设事业之中。
模 式 探 索
面向市场的奶牛养殖投入大、专业性强,需要统筹发展科技奶业、绿色奶业、质量奶业、品牌奶业,是一家一户干不了、干不好、干起来不划算的事,中国奶牛养殖如果选择走一些国家高投入高成本、家家户户设施装备小而全的路子,会面临很大挑战。
中国选择了适度规模化经营的道路,在规模化基础上不断提升奶牛养殖的集约化、专业化、标准化、数智化水平。
中国奶牛养殖业在发展过程中,历经和尝试过几种不同的模式:散养户、养殖小区、家庭牧场和规模牛场。
散养户是奶牛养殖的初级阶段,是传统的养殖模式,2008年以前在中国占比最高,存栏20头以下规模的奶牛场占64%。
养殖小区是奶牛养殖由传统生产方式向现代生产方式转变的一种过渡模式,曾在中国养殖结构转型过程中大量出现,结构转型结束后,逐渐消失。
家庭牧场是以家庭成员为养殖单元,规模化和机械化程度较高的现代养殖模式,在中国占比不高。
规模牛场是目前中国奶牛养殖的主要形态。2024年,全国存栏100头以上规模化养殖比例达到80%,当前中国奶牛主要养殖模式已经完成从散养向规模饲养模式的转变。
适度标准化规模养殖有利于疫病防治、粪污处理、奶牛饲喂,能实现更高的生产效率和生鲜乳质量水平,具备更强的生存能力和竞争优势,能从源头上保障乳制品质量安全、增加奶农收入、实现奶业的可持续发展。
有中国特色的奶牛养殖道路,让中国用二十年左右时间完成了发达国家上百年的历程。平均单产水平提升了3倍多,更少的牛能挤更多的牛奶,减少了碳排放,同时,自产青贮的种养结合养殖场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替代部分化肥的使用,改善生态环境,为绿色发展贡献了中国奶业的智慧和力量。
奶牛养殖业龙头企业还引入精益管理模式,推动业务不断走向精益、高效、高质量发展之路。通过草业品种选育和产业化发展,突破苜蓿草及青贮品种筛选、高效节水灌溉等领先技术,开发抗性苜蓿品种,在盐碱地、荒漠地等未开垦的处女地上建起了现代化草场,为牛羊供给优质放心粮,让“白色荒漠”长满“绿色希望”;探索种养一体的模式,让荒山变青山,让青山变金山,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动绿色发展。
科 技 支 撑
多年来,中国奶牛养殖业大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加快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新设备的推广应用,为加快推进奶业现代化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
①繁育
荷斯坦牛是世界公认产量最高、产奶经济性最优的奶牛品种,但是属于单胎动物,繁殖周期长,因此全球均以“本品种纯繁、持续改良”为群体改良的核心策略,中国亦是如此。
在奶牛品种培育方面,中国荷斯坦奶牛品种的培育可追溯到19世纪60年代,20世纪50年代开始有计划地杂交和横交固定,20世纪70年代开始了选育提高和品种育成阶段。1985年,农业部将新中国成立以来自主培育的第一个奶牛品种命名为“中国黑白花奶牛”,1990年更名为“中国荷斯坦牛”。目前,中国饲养的奶牛大多为“中国荷斯坦牛”及其杂交改良牛。
在奶牛群体遗传改良技术方面,“中国荷斯坦牛”育成后,中国持续开展了系统的奶牛群体遗传改良工作,对中国奶业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开展的主要工作有:建设种公牛站、开展青年公牛后裔测定、开展遗传评定、推进生产性能测定和体型线性评定、实施奶牛品种登记工作、选育高产奶牛核心群……
在育种新技术应用方面,中国在血清中代谢物浓度与产奶量的关系、有关激素与产奶量的关系、血液和乳中蛋白质多态性与产奶性能的关系,以及血液白细胞与产奶性能和抗病力间的关系等进行深入研究,已取得了有价值的结果。
在奶牛人工授精技术方面,中国年生产性控精液的能力可达100万个剂量,中国奶牛性控精液生产能力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在胚胎移植技术方面,20世纪90年代中国开始应用超数排卵胚胎移植技术育种体系培育高产奶牛。
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的专家通过筹建基础育种数据库、解析世界优良奶牛品种与中国区域牛群品系遗传指纹,设计出奶牛胚胎基因组遗传评估芯片和“高产、抗病、长生产期”基因组预测芯片、研创精子分离-性别控制精液生产关键技术和规模化生产工艺流程,相继突破了我国奶牛高端种源短缺与性别控制繁育关键技术“卡脖子”问题,并培育出达到与美同等水平的“高产、高繁、抗病、低碳、长生产期”的中国奶牛新品系,实现了奶牛种源自主可控和种业科技自立自强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
赛科星牧业破解高产优质低排放的基因密码,种公牛连续多年位于世界第一梯队,使中国也具有自主改善牛群结构的能力。
②饲喂
中国聚焦牧草选育利用、饲料营养调控等重点领域,开展系统性、协同性的重大成果培育和核心技术攻关,取得了显著成果。并基于这些科技成果形成技术规范,全面提升了中国奶牛养殖的水平。
1985年,《高产奶牛饲养管理规范》作为行业标准发布,2004年,《奶牛饲养标准》作为行业标准发布。
2008年,农业部办公厅下发了《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生产技术规范(草案)》,以规模化奶牛场和奶牛养殖小区为对象,对选址与设计、饲料与日粮配制、饲养管理、选育与繁殖、卫生与防疫、挤奶厅建设与管理、粪便及废弃物处理、记录与档案管理八个方面提出技术要求,为转变奶牛养殖生产方式提供技术性指导。
2014年,中国发布了行业标准《标准化养殖场 奶牛》,2018年,发布了国家标准《后备奶牛饲养技术规范》。
2016年,中国发布了行业标准《奶牛全混合日粮生产技术规程》,目前,普及TMR全混合日粮近100%。TMR精准饲喂系统在奶牛养殖业广泛应用,通过智能化、精准化的投喂,减少饲料浪费、提高饲料转化率、提高牛奶产量,为牧场节本增效。
通过这一系列举措,中国已经探索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奶牛养殖SOP标准化操作流程,解决了奶牛“怎么吃”的问题。
同时,在奶牛“吃什么”的问题上,基于具体国情,发展本土化粗饲料,加快本地饲草料资源营养鉴定、应用研究和推广,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低成本高效能养殖模式。其中的重点是扩大国产苜蓿草和燕麦草的种植,提高其产量和质量,并强化玉米青贮的选种和优化。
2012年,农业部和财政部启动实施“奶业振兴苜蓿发展行动”,《全国苜蓿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和《“十四五”全国饲草产业发展规划》对发展优质苜蓿种植作出了规划。21世纪,中国在继续改善玉米青贮饲料的基础上,重点推广了全株玉米青贮饲料的种植、制作和应用。
在奶牛吃好、吃健康基础上,通过科学饲喂技术让奶牛生产出富含原生营养的原料奶。元兴饲料在能氮平衡技术、酶工程营养调控技术、氨基酸平衡技术等关键营养技术上取得重大进展,提高饲料消化率,保障奶牛健康。
③设备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发展,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方兴未艾,中国奶牛养殖业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大势,大力推动数字工具和奶牛养殖加速融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释放发展新动能,对奶牛养殖的各领域、各场景进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改造,提升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创新能力,努力实现降本增效。
一是引入奶牛养殖机械化关键技术与装备。
中国奶牛养殖业在饲草加工和收获、饲喂、挤奶、粪污处理、环境控制等领域引入机械化设备,极大提高了劳动效率。
二是引入奶牛养殖数字化关键技术与装备。
伊起牛智慧牧业生态系统等数字化设备为全行业提供系统化的数字化解决方案。引入牛舍等奶牛养殖环境自动监控系统、电子耳标等奶牛个体身份标识,基于机器视觉技术的个体识别、行为分析与体况监测,基于传感器技术监测奶牛行为和生理,奶牛精准饲喂系统,牛奶计量、品质检测与分析软件,牧场生产经营管理系统。
三是引入饲喂、挤奶、清洁和消毒智能机器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