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原创 | 本轮奶牛养殖周期触底了吗?专家解读周期信号
最新动态
原创 | 本轮奶牛养殖周期触底了吗?专家解读周期信号
2025-09-232

为推动中国奶业高质量发展,中国奶业协会官微自9月17日起系列推送《中国奶业战略发展重点课题研究报告(2025)》深度解读与精华摘编。报告聚焦奶牛养殖、乳品加工、产加销一体化等全产业链核心环节,是引领行业转型升级的权威战略成果。通过持续分享关键洞察与落地路径,旨在为行业决策与创新提供坚实支撑,助力奶业现代化发展迈向新台阶。


我国奶牛养殖业发展成效和周期特征

2008年—2018年我国奶牛养殖业经历了10年的转型升级,产业结构、技术水平、质量水平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8年以后,在新周期奶价持续上涨的刺激下,奶牛养殖的现代化建设加速推进,有效保障了居民的奶瓶子安全稳定,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效。

(一)


产能提升保障供给 

从2019年开始我国生鲜乳产量结束了此前长达10年的低速增长,开始了连续5年的高速增长。2023年我国生鲜乳产量为4197万吨,比2018年增长了1122万吨,增长36.5%,年复合增长率(CAGR)达到6.4%。2024年生鲜乳产量有所下降,为4079万吨,同比下降2.8%。生鲜乳产量增长推动我国牛奶自给率在2023年达到71.4%,完成了70%的既定目标,有效保障了老百姓的奶瓶子安全,见图1。

尤其在2020—2022年新冠疫情期间,保障居民的牛奶消费需求和免疫力基础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作,牛奶成为保障基础营养和提高免疫力的民生必需品,推动我国人均牛奶消费量有较大幅度跃升,2022年人均牛奶占有量达到41.4 kg,比2019年提高6.6 kg,2022年牛奶的总供给折合液态奶达5834万吨,比2019年增长了934万吨,期间国产牛奶提供了731万吨的增量,占比78.2%,发展成果一是有效满足了疫情期间居民的消费需求,二是改变了长期以来进口乳制品挤占消费增量的局面。

图1 2008—2024年我国牛奶产量、总供给和自给率

注:牛奶总供给为牛奶产量+乳制品净进口之和(折液态奶)

(二)


产业素质进步显著 

随着奶牛养殖的规模化、标准化、组织化水平不断提高,产业素质不断提升。一是规模牛场已经成为我国商品化生鲜乳生产的绝对主体。调研显示2024年我国规模牛场数量约3500个,规模牛场荷斯坦奶牛存栏超600万头,前40位养殖集团存栏300万头,日产生鲜乳约5万吨,占商品生鲜乳的比例已经超过一半。二是养殖装备水平和饲料条件迅速提高。规模牛场100%实现机械化挤奶,其中90%以上的牛场使用的是奶厅挤奶模式。“十四五”期间规模牛场基本普及了全混合日粮(TMR)搅拌车和全株玉米青贮技术,优质苜蓿干草或青贮的牛场使用率达90%左右。三是现代化产业技术得到迅速推广。饲料高效利用和精准饲养技术、奶牛发情监测和同期发情技术、疾病和生鲜乳快速诊断技术、青年公牛全基因组检测、犊牛高效培育技术、环境控制和粪污处理技术得到普遍应用,智能化、自动化技术也得到不同程度应用。

(三)


单产和质量稳定提升 

我国奶牛养殖产业素质和管理水平的进步,进一步推动了奶牛养殖的单产和质量稳步提升。2024年全国奶牛单产达到9.9吨,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以下简称奶牛体系)监测的规模牛场年单产达到了10.9吨,比2018年提升了2.2吨,奶牛体系监测的单产已经与美国水平接近,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

农业农村部监测数据显示,全国生鲜乳抽检合格率连续多年维持在100%的水平,乳制品总体抽检合格率保持在99%以上,位居食品行业前列。根据奶牛体系跟踪监测,2010年以来我国规模牛场生鲜乳的营养指标逐年提高,卫生指标细菌数和体细胞数逐年改善,生鲜乳质量持续提升。2024年规模牛场生鲜乳乳脂率为3.92%,乳蛋白率为3.27%,分别比2018年提高了1.0%和2.2%,细菌数为2.8万CFU/mL,体细胞数为17.6万个/mL,分别比2018年下降61.4%和21.1%,见图2。规模牛场的生鲜乳质量已超欧盟标准。

图2 2018年以来奶牛体系示范牛场生鲜乳细菌数、体细胞变化

(四)


我国奶牛养殖的周期性特征 

我国奶牛养殖呈现典型的周期性特征。2000年以来大致经历了3个周期,每个周期的平均时间跨度长达8~9年,每个周期可划分为4~5年“景气”+3~4年“萧条(或调整)”两个阶段,周期的拐点允许1年的时间容错。周期性波动最典型的特征参数就是进口种用牛的周期性变化(反映扩建产能的积极性)、生鲜乳价格的波动(反映养殖效益变化)等。3轮周期的波动参数见表1。

1  2000年以来我国奶牛养殖周期的特征参数汇总

导致奶牛周期的起因大致有三点。


01

由于牛奶消费增速的不均衡,导致牛奶供给出现阶段性短缺和价格上涨。



02

研究表明大部分畜牧业从业者均是非理性的,仅考虑当前的价格激励而不考虑对未来生产的影响,非理性的决策导致了未来的产能过剩。


03

繁殖时间的影响,奶牛周期之所以比猪周期更长,是由于奶牛繁殖和扩群的速度远远慢于生猪,并且依赖于进口牛实现扩群,导致进口牛数量的周期性变化。还可能包括企业财务状况的周期性变化。

本轮周期何时触底和迎来拐点,信号显示当前仍然在调整过程中但底部逐渐接近


信号一


2025年1-3月乳制品产量711.8万吨,同比下降2.4%,3月同比增长2.3%,反映消费仍然低迷




信号二

2025年3月龙头乳企过剩喷粉的生鲜乳比例在20%左右,

仍然维持在较高的水平。


信号三

奶牛体系监测的生鲜乳价格2025年1-4月累计下跌9分钱(农业农村部监测价格累计下跌4分钱),生鲜乳价格仍在下跌但跌幅放缓,说明调整的底部已经越来越近。规模牛场的奶牛存栏仍在持续下降,2025年估计仍会下降20万头左右,2026年可能会惯性下降,去产能持续进行。

根据周期的时间跨度和信号来看,本轮周期的触底时间应该是2025年或2026年需要2026年的各项数据进行回顾确认,也就是说本轮奶牛周期调整的至暗时刻应该在未来1.5年内结束,而后迎来乳企收奶积极性的改善、生鲜乳价格的震荡上行和行业盈利面的改善。能够在本轮调整期内生存下来的牛场才能享受下轮周期高奶价的红利,这些牛场大都具备以下一个或几个特征:产业链一体化程度高、资产负债率低、现金流充足、管理水平高或有深厚的背景等。从利用产业周期规律发展布局的角度来说,调整即将结束阶段进行产业链的并购和抄底,无疑是未来获得超额收益(奶价收益和资产升值)的聪明决策。但从另外一个角度考虑,真正能够实现成功抄底的从业者将会是少数,一是由于惯性思维,能够认识到在产业底部抄底的从业人员和资本毕竟是少数;二是一个更为客观的原因,经过三年多的调整,无论是大的养殖集团还是社会牧场均是资产负债率飙升、现金流几近枯竭,根本没有能力去逆向抄底,其资产负债率只能等下轮周期奶价上涨得到逐渐改善。因此,养殖企业财务状况的周期性波动也决定了我国奶牛养殖周期存在的必然性。


编辑:张秀锦
校对:张 芳
范云琳
审核:邢海云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