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优质特色奶 产业新动能——特色奶优质生产与产业发展研讨会成功举办
最新动态
优质特色奶 产业新动能——特色奶优质生产与产业发展研讨会成功举办
2025-07-182

2025713日下午,在第十六届奶业大会期间,“优质特色奶,产业新动能——特色奶优质生产与产业发展研讨会”在厦门国际会议展览中心隆重召开。本次研讨会由中国奶业协会特色奶专业委员会主办,来自全国奶羊、奶水牛、马驴驼、牦牛等特色奶畜产业领域的专家学者、地方政府领导、企业代表及行业同仁100余人齐聚一堂,围绕“优质特色奶 产业新动能”主题,共商特色奶产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原农业部常务副部长、中国奶业协会原会长刘成果在致辞中强调,发展特色奶产业应积极借鉴国外成功经验。他建议,应以合作社模式推进特色奶产业发展,坚持适度规模经营,避免盲目扩张,确保方向正确、稳中求进。刘成果特别强调,特色奶的本质在于“土特产”属性,应深入挖掘其特色成分及健康功能,大力开发优质特色奶产品,积极开拓特色奶市场,从而推动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中国奶业协会战略发展工作委员会委员高丽娜指出,特色奶产业作为打破同质化竞争、满足多样化消费需求的战略引擎,已形成“百花齐放”的生态体系,但仍需突破种源、深加工技术和产业链协同三大瓶颈。她倡议行业聚焦科技驱动、地理标志品牌矩阵建设及全域协同机制,推动物联网养殖、功能性原料研发和行业标准制定,打造“中国特色奶产业带”国家名片。

中国奶业协会特色奶专业委员会主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罗军教授系统剖析了我国山羊奶产业链现状和发展趋势。2024年奶山羊存栏超1250万只,羊奶产量占全国奶类总量4.3%,但面临种源短缺、利益分配不均等挑战,未来需强化高产优质奶山羊新品种培育、规模化智慧养殖与高附加值产品开发。中国奶业协会特色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广西水牛研究所黄加祥正高级畜牧师聚焦奶水牛产业,指出中国水牛存栏量全球第三,但单产远低于印度,建议通过引进胚胎、杂交改良和数字化管理提升产能,打造南方特色产业标杆。中国奶业协会特色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农业大学王勤教授解析了发展牦牛奶、马奶、驼奶、驴奶等其他特色畜奶产业对固边富民、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但需破解专门化乳用品种缺位,功能活性物质挖掘不足、分子机制不清,技术和标准体系缺失、生产效能低等难题,亟待通过科技赋能构建其他特色畜奶土特产产业生态。

研讨会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史怀平教授主持。研讨会期间发布了《2025中国奶羊产业质量报告》,多位行业专家和学者带来了精彩的报告。

齐鲁工业大学王存芳教授提出非热杀菌技术革新方向:超声辅助巴氏杀菌使羊奶保质期延长8天,乳化稳定性提升30%,为保留活性成分提供新路径。中国农科院张养东研究员分享了优质乳工程进展:通过76项标准体系量化乳品活性物质,国产巴氏杀菌乳的乳铁蛋白含量达42.9mg/kg,超进口产品5-8倍,推动2979家企业实现品质标识升级。中国农科院兰州兽医研究所曹小安副研究员警示疫病风险,需建立检测-免疫-净化全链防控体系,做好疫病防控工作。

陕西陇县人民政府副县长田亮展示领头羊经济实践经验,通过政策引导、合作社联动与产业链延伸,实现羊乳产业对乡村振兴的全域赋能;广西龙州县副县长周萍描绘世界级奶水牛基地蓝图,依托边疆区位优势打造集养殖、加工、文旅于一体的产业集群;广西石埠乳业钱远军总经理展示数字化养殖案例,通过智能管理系统实现奶水牛单产提升与加工工艺革新;锡林郭勒盟畜牧工作站伊布勒图站长呼吁发展草原软黄金,挖掘马奶降血脂、抗炎等科学价值,联合蒙医药开发功能性产品,打造地理标志品牌;西藏高原之宝王世全董事长坚守牦牛产业28年,建立海拔3000米以上有机牧场群,推动牦牛乳国标制定,其高蛋白牦牛奶粉畅销港澳市场。

中国奶业协会特色奶专委会号召特色奶畜行业深化“产学研用”融合,以创新驱动破解产能、技术与市场壁垒,为特色奶产业注入科技、政策与实践的多重动能,推动特色奶产业高质量发展。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