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科技创新,赋能奶业新质生产力——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专场论坛在江城圆满召开
最新动态
科技创新,赋能奶业新质生产力——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专场论坛在江城圆满召开
2024-07-0932

转自公众号:奶牛产业技术体系网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1NjA0NDQwMg==&mid=2247486532&idx=1&sn=5316e1a4255aff2d23edb621b1c31acf

2024年7月3-5日,中国奶业协会第十五届奶业大会 奶业20强论坛暨2024中国奶业展览会在武汉成功召开。7月3日上午,本次奶业大会期间,以“科技创新,赋能奶业新质生产力”为主题的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论坛在武汉国际会议中心成功举办。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李胜利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副首席杨宏军

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专场论坛由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李胜利和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副首席杨宏军共同主持。原农业部常务副部长、中国奶业协会原会长刘成果出席本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张毅,山东农业大学教授、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研究室主任兼岗位科学家王中华,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徐闯,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王朝元,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李盛钰,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高级畜牧师韩吉雨,鞍山市恒利奶牛场副总经理谢泽远在专题论坛上做了精彩报告。此外,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试验站站长及团队成员,另外有来自奶业科研单位、协会、乳企、养殖企业、供应链等共200余人也参加了本次专场论坛。
原农业部常务副部长、中国奶业协会原会长刘成果

会议伊始,原农业部常务副部长、中国奶业协会原会长刘成果发表重要讲话。刘部长首先对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这些年对奶业做出的贡献进行了概括性的总结。刘部长指出,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下称“奶牛体系”)宏观方面的贡献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一是牛奶产量的增加和奶牛体系的工作密不可分,因此在产量增加上奶牛体系功不可没;二是牛奶质量的提升,奶牛体系功不可没;三是奶业转型升级,奶牛体系功不可没;四是奶业人才队伍成长壮大和奶牛体系密切相关,奶牛体系功不可没;五是每当奶业遇到困难甚至遇到危机时,奶牛体系可及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和应对危机的对策,为主管部门和政府及时采取措施做了很多工作,在这一方面也功不可没。刘部长用五个“功不可没”全面地总结了奶牛体系成立十七年来在宏观方面做出的巨大贡献。其次,刘部长通过鞍山综合试验站恒利奶牛场爱尔牛奶模式的案例介绍,对奶牛体系在微观方面的工作做出充分的肯定。刘部长指出,鞍山恒利奶牛场是辽宁唯一定点的试验站,在自身努力与奶牛体系的共同帮助下,打造出了一种新模式,该模式完全符合现代奶业四化、六型、六要的要求,是现代奶业的经典之作。刘部长认为,在当前全行业普遍低迷甚至危机的情况下,鞍山恒利奶牛场能做到一枝独秀,他们必定有自己的理念和实践的经验可供大家学习和借鉴。同时,刘部长对鞍山恒利奶牛场成功的经验概括了以下五个方面:一,他们坚持乳肉兼用,提高综合效益这个路子,经住了考验,不断发展。二,他们坚持奉献营养和服务健康的奶业核心价值,走低温路线,搞鲜活产品。三,他们坚持适度规模,效益优先。虽然他们牧场规模不大,存栏500头,但由于形成了链条,因此附加值高,效益好;每年除了爱心捐赠,到手利润达千万以上。四,他们坚持以销定产,不盲目扩大,大大降低了市场风险;五,他们能够坚持做到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积极奉献社会,每年的捐赠几乎是利润的一半,在当地形成了积极正面的社会影响。鞍山综合试验站恒利奶牛场能做到这五点,所以在奶业低迷,甚至危及的情况下愈发壮大。刘部长希望大家能够借鉴他们的理念与成功的实践经验;同时刘部长强调,他们的经验适合他们自身的实际情况,切忌套用,提醒大家一定要结合自己企业的实际情况,才能把真经学到手。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张毅
报 告 一

奶牛基因组育种技术研究进展与趋势——张毅

在奶牛生产体系中,种公牛是带动群体遗传改良的关键,牧场通过引入优良种公牛冻精实现群体持续遗传改良。为开展基因组选择,需要建立参考群体,测定表型和基因型,建立基因组育种值估计方程,新的待评估个体,只要检测基因型,就可以估计育种值。这一过程简单而言就是“滴血测未来”,可实现早期选种、提高选择准确性、加快遗传进展并降低育种成本,成为当前奶牛育种核心技术。我国奶业历经20年快速发展,成为世界奶业大国。如今奶业的转型升级导致良种需求增加,养殖企业对育种投入更加重视,并希望通过科学选配获得最佳选配结果,从而控制子代群体近交,避免遗传缺陷风险,最大化后代群体经济效益。所以奶牛科学选配技术在奶牛育种繁殖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开发出整合利用多元信息的选配软件尤为关键。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创新,奶牛基因组育种技术将成为后续发展趋势,主要包括构建育种大数据平台、遗传评估性状更加丰富、大规模遗传评估方法、基因组检测新技术、基因组与胚胎技术结合和表型智能化测定这六方面。除此之外,体外胚胎生产、无损取样、单细胞基因组检测、精准遗传评估系列技术攻关与集成的胚胎基因组选择技术,可以在胚胎阶段进行基因组选择,加快牛群改良速度。通过奶牛行为智能监测、体型智能监测、体温智能监测和饲料采食量智能测定,为奶牛新性状的挖掘和遗传规律的分析提供新的生产力。
报 告 二

奶牛日粮纤维营养调控——王中华

山东农业大学教授、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研究室主任兼岗位科学家王中华

日粮纤维能够通过影响瘤胃填充进而影响干物质采食量(DMI)、刺激反刍以中和挥发性脂肪酸(VFAs)、摩擦瘤胃乳头来防止过度角质化和改变发酵类型来影响体内代谢。因此,奶牛日粮纤维的科学利用对其整个生命周期的健康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一,影响采食量。食欲是影响采食量的决定性因素。食欲受神经与激素介导的,中枢、局部、上下游反馈控制构成的复杂网络的调节,有短期和长期两种类型调节效应。当NDF≥25%后,其与DMI呈负相关,主要通过影响瘤胃肌肉层张力感受器,当张力限制DMI时,可通过降低粒度来提高采食量,其中,羊草粉碎后提高DMI的效果要优于燕麦草。二,调节瘤胃酸度。瘤胃发酵产酸,需要通过调节维持适宜的酸度,但蛋白过量也可引起碱中毒;另外,奶牛瘤胃pH经常变化,要以不严重破坏瘤胃微生物与上皮平衡为度;其中,唾液分泌、瘤胃吸收、瘤胃液外流是三条主要的调控途径;当瘤胃pH≤5.8时,乳酸利用菌显著增加,pH<5.6超过1 h时,瘤胃乳头出现早期炎症反应;当pH接近5.0时,原虫死亡,乳酸型发酵,瘤胃上皮吸收、屏障功能减弱。这种情况就要注意粗饲料的科学利用,通过合理的精粗搭配、饲料加工和饲喂管理,我们可以实现:(1)满足营养需要,发挥遗传潜力、维持正常体况;(2)维持正常瘤胃内环境,pH波动较小;(3)提供充分物理刺激,促进反刍和瘤胃乳头健康;(4)吸收养分结构合理,转化效率高、符合奶牛代谢特点(5)DMI最大化。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徐闯

报 告 三

奶牛酮病防控的丙二醇替代技术研究——徐闯

奶牛围产期是指产前3周到产后3周,这个时期的奶牛面临代谢生理、肠道稳态以及应激反应等多方面的变化,而这些变化会引起酮病、脂肪肝等能量代谢病。面对以上奶牛围产期高发代谢病以及乳制品安全等问题,在不提倡使用莫能菌素和丙二醇等背景下,以下几项替代方案或行之有效。与传统酮病检测方法相比,手持式血酮血糖仪、试纸条法、红外光谱法、奶牛呼吸酮传感器检测法等可避免传统方法存在的弊端。对于酮病的治疗和预防,目前主要包括丙二醇和非丙二醇等治疗方案以及在饲料中添加过瘤胃胆碱等预防方案。以丙二醇为例,其对于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以及其他组织器官存在一定危害性,作为兽药使用有着明确的规定,因此加强对丙二醇的监测至关重要。在丙二醇存在弊端的情况下,包括莫能菌素、霍莲散、黄酮木脂素类化合物水飞蓟素以及过瘤胃辣椒素都能作为丙二醇的替代物。充分理解酮病与围产期奶牛健康的关系及机理非常重要,在此基础上牧场要找到适合自己的稳定监测预警规程,并进一步建立预防性策略的防控方案,同时对于乳品质量的检测也非常必要。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王朝元

报 告 四

基于生理响应的奶牛热应激评价与舒适环境营造——王朝元

奶牛热应激是由多种外在和内在因素造成的。因此评价奶牛是否发生热应激,主要是根据外在环境因素指标(温湿度指数,THI),再结合生理(呼吸频率、直肠温度、心率、脉搏)、生化指标(热应激蛋白、皮质醇、甲状腺素等)的结果来综合判断。在实际生产中,THI被用于在夏季时决定奶牛是否处于热应激状态时的一个重要指标,特别牛舍温湿度指数(THI)就是一种评价奶牛群体热应激程度的常用指标。同时不同奶牛热应激评价指数呈现不同的适应性。奶牛舍节能与舒适环境营造方法通常采用两种方式,一方面要减少外部热量的输入,另一方面则是提升奶牛体表的散热。规模化奶牛场,可实现集约化、标准化生产,有利于奶牛养殖信息化、智能化、生态环保可持续化发展,使奶牛养殖实现高产、高效、安全、优质。现代规模化奶牛舍建造更是养殖的重中之重。相关虚拟仿真动物传热传质模型的开发,动物几何及传热模型化,为构建虚拟环境传感器提供热力学依据,同时模型可以根据不同阶段、体尺、姿势下奶牛热响应与环境流场空间耦合规律进行智能化预测。本团队自主开发的奶牛专用便捷化环境仿真系统-ABES(Agricultural Building Environmental Simulation)能够快速实现牛舍简化模型的建立,结合环境数据输入,可自动生成用于仿真的边界条件。这为奶牛养殖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的提升,改善奶牛福利,保障牛奶质量,实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李盛钰

报 告 五

新型干酪加工技术及产品开发研究进展——李盛钰

我国目前国人液态奶消费量仅为推荐量的30%左右,因此,从“喝奶”到“喝奶和吃奶”并存将是未来提高奶制品消费的重要途径。将我国乳制品发展从生产低附加值的液态奶部分过渡到奶酪深加工上,可有效解决我国奶源过剩问题并延长乳制品行业的生命周期。尽管我国奶酪消费量正逐年上升,但目前奶酪市场规模空间巨大。与发达国家干酪占乳制品40%的消费量相比,我国仅为2%。我国主要奶酪品牌包括伊利、蒙牛、光明、三元、多美鲜、Castello、熊猫和妙可蓝多等。我国奶业发展受宏观环境、上游供应链不稳定、同质化现象严重等一系列原因影响,出现了增速放缓的情况,因此,目前奶酪是乳制品行业的新质生产力。奶酪分为再制奶酪和天然奶酪及干酪制品,全世界有1000种以上奶酪制品,而开发中国化的特色、地方奶酪产品是目前我国奶酪发展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手撕奶酪成为网络销售的网红产品,是国产化奶酪代表产品之一,但目前仍存在无标准化生产工艺的缺点。中国奶业协会于2022年9月印发《奶酪创新发展助力奶业竞争力提升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方案提出2025年我国实现全国奶酪产量达到50万吨,基于我国人口基数,创新驱动新型产品,并有效引导乳制品消费升级,推动品牌多元化发展,最终实现统筹联动和协同并进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高级畜牧师韩吉雨

报 告 六

青贮品质提升技术应用及使用深度解析——韩吉雨

众所周知,提高品质玉米青贮对奶牛生产至关重要。据统计,提高青贮品质,牧场平均单产提升2.11 kg,极大增加养殖效益;日粮增加4 kg玉米青贮,降低干草和玉米用量,公斤奶饲喂成本下降0.1元/kg,实现降本增效;如果青贮品质过差,引起奶牛肠道健康,会影响牛只健康,影响牛奶品质。我们主要从消化率限制因素、毒素限制因素、风味提升和制作使用这四个方面改善青贮质量。对于青贮消化率限制因素,可选择适宜种植的2~3个高消化率品种(尤其是30 h NDF消化率大于55%的品种)、水肥管理与病虫害防控、保持适宜的干物质水平、保持适宜的切割长度、提升留茬高度和延迟开窖时间都可以有效提升奶牛对青贮消化率。青贮中的毒素(如:呕吐毒素、黄曲霉毒素等)会通过影响瘤胃中微生物的组成来降低奶牛的产奶量,而通过青贮田间病虫害防控、提升留茬高度和增加青贮贮藏时间可以有效控制青贮种毒素的含量。对于青贮风味的提升,可通过保障青贮的酸香味,刺激奶牛食欲,以增加采食量。最后提供高质量青贮的制作标准,不仅可以生产出高质量青贮,还可降低牧场的饲喂成本。

鞍山市恒利奶牛场副总经理谢泽远

报 告 七

奶农办加工的模式与探索——谢泽远

目前奶业行情低迷形势下,有效探索奶业新型发展模式,寻找新出路至关重要。爱尔牛奶源头牛场是“鞍山市恒利奶牛场”,作为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鞍山综合试验站,主要养殖法国蒙贝利亚,现实际存栏500头。育出的乳肉兼用型高效牛群,耐粗饲,节省饲料成本,生产性能和综合效益稳定。2017年7月注册了爱尔牛奶TM品牌,探索一条极具有借鉴的发展模式,其创新点主要凝聚以下6个方面:围绕乳肉兼用牛的生产主线,综合各专业科技力量提高效益,对接市场双轨获利;延长产业链实现产加销一体化,挖掘优质原奶经济潜力,筑建增加利润空间新模式;践行“零添加”,形成优质“鲜”奶制品自然、纯粹、健康的品牌文化壁垒;笃定年轻人对现代乳制品的定位,走出养牛人的认识误区,奶吧管理向大企业看齐;不忘初心、感恩社会,爱尔公益温暖消费者、凝聚从业者;利用本地优势,与“伙伴”企业合作共赢织造销售网,高效传递便利服务与健康理念。
会议最后,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李胜利对本次论坛进行了总结,本次论坛上专家报告覆盖了奶牛全行业,从涵盖种、料、病、管、加、销,向与会人员传达了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理念。同时,李胜利教授对奶牛体系在未来一年的工作做了强调与重点部署。至此,本次以“科技创新,赋能奶业新质生产力”为主题的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论坛圆满结束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