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于话题
邀
请
函
日程安排
08:40 领导致辞
09:15 奶牛日粮纤维营养调控
09:40 基于丙二醇替代的奶牛酮病防控技术
10:05 基于生理响应的奶牛热应激评价与舒适环境营造技术
10:30 新型干酪加工技术及产品开发研究进展
10:55 玉米青贮品质提升及使用深度解析
11:15 奶农办加工的模式与探索
专家介绍
李胜利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96年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畜牧学专业,获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反刍动物营养与饲料,包括反刍动物营养与饲料加工、奶牛饲料营养价值评定,中国奶牛饲料数据库,奶牛饲养标准,围产期奶牛营养和奶牛场饲养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担任国家现代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养牛学分会理事长、动物营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奶业协会副会长等职务。
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的支持下,针对制约我国奶业发展的饲料与营养方面的重大技术问题,围绕奶牛主要营养素代谢基础理论、饲料营养价值评定和精准饲养技术体系,开展了系统的理论和技术创新及应用,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为提高奶牛单产、乳蛋白率和饲料转化率,降低甲烷、氮和磷环境排放量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撑,推动了我国奶牛营养科学的进步。
李胜利教授获得知识产权23项,其中发明专利12项,软件著作权4项;主持制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团体标准5项;发表论文172篇(SCI
62篇);出版著作和译著12部;培养博士研究生32名,硕士研究生68名。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5项,及中华农业科技奖优秀创新团队奖。
杨宏军
预防兽医学博士,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副首席兼疾病控制岗位科学家。中国微生物学会兽医微生物学专业委员会第一届青年学组副主任委员,国家动物布鲁氏菌病参考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奶牛疾病防治科技创新联盟常务理事。从事奶牛疾病防控领域研究工作。
承担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国家“863”计划和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山东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山东省自然基金面上项目等研究任务19项,制定山东省地方标准6项,授权专利20项,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获得省部级奖励4项。
立足科研,服务生产,常年奔波在奶牛生产一线。建立的奶牛疾病诊断平台,十年来辐射帮助全国200余家规模化牧场,推动了奶牛疾病实验室诊断理念和技术进步。专业从事牛传染病防控和净化20年,帮助集团牧场建立和完善自主防疫体系,在布病的诊断、免疫程序制定和净化模式选择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建立“群体监测-早流产监控”的非免疫净化模式和“群体免疫-早流产管控-高风险牛筛选净化”的免疫净化模式,帮助牧场实现由免疫净化到非免疫净化,并有一批牛场申获布病净化场资格。
张 毅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遗传改良研究室岗位专家。主要开展奶牛基因组育种技术与群体遗传学研究。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省部级以上课题30余项,发表论文60余篇,获批专利9项,省部级奖励3项。兼任全国奶牛遗传改良计划专家委员会成员,中国奶业协会育种委员会副主任、遗传评估部成员,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牛专业委员会成员,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牛专业组成员,畜禽良种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副秘书长,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畜禽遗传标记学分会理事。
王中华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奶业科技创新体系岗位科学家。国务院政府特贴,大众日报社首届“山东省十佳三农人物”,泰安市先进工作者,泰安市“泰山英才”,泰安市优秀共产党员。
1999年3月-2000年3月受英国皇家学会资助在苏格兰罗维特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任山东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教授,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养牛学分会副理事长,山东畜牧兽医学会理事长,山东畜牧业协会奶业分会会长。主要从事奶、肉牛饲养管理、营养、营养生理研究。先后在畜牧兽医学报、动物营养学报、J. Nutri.、J. Dairy Sci.、J. Small Ruminant Res.等刊物上发表论文60余篇,先后主持国家“863”计划、农业行业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十余项,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华农业科技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
徐 闯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执业兽医师,国家奶牛体系常见病岗位科学家。从事围产期奶牛代谢病发病机理-早期预警-群防群控-技术标准等创新性研发推广工作。提出奶牛代谢健康“四维度”稳态平衡理论,建立奶牛代谢病早期预警和群防群控技术产品体系,制定奶牛代谢病群体防控行业标准。完成了相关围产期奶牛代谢病防控的理论成果创新、技术产品创造、标准规范创制等系统性工作。入选国家杰青,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教育部青年人才计划,中国青年科技奖特别奖等。兼任中国科协青专委委员,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理事,兽医内科与临床诊疗分会常务理事,动物卫生标准化委员会委员。
王朝元
博士,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牛舍设计与养殖装备岗位科学家,中国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博导、副院长,兼任农业农村部设施农业工程学科群秘书、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畜牧工程分会理事长、国际农业工程学会建筑环境分会执行理事。从事奶牛场舍建筑环境设计与精准调控及其智能化方向的技术研发与推广应用工作,主持科技创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863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与课题;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创新团队奖1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8件,出版专著4部,参与制定国家标准4项、行业标准4项。
李盛钰
博士,研究员,吉林省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科技东北创新中心)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团队首席专家。2007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同年7月,到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发酵乳制品(酸奶、干酪)加工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工作。主要学术兼职包括:农业部奶牛产业技术体系乳品加工研究室岗位科学家,农业部农产品加工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乳制品加工分技术委员会秘书长,吉林省农特产品加工协会副理事长,吉林省食品学会理事等。2007年以来,主持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SCI收录30篇。授权发明专利12件。研究成果获吉林省科技成果转化贡献奖(个人贡献)1项(排名第一),吉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排名第一和第二)。
韩吉雨
高级畜牧师,博士研究生,现任伊利集团原奶业务质量技术负责人,从事奶牛养殖技术研究和服务工作16年,主要攻关研究方向为青贮品质提升、奶牛全生命周期健康养殖、后备牛潜力挖掘、原料奶品质提升、天然功能奶的开发等。
先后主持参与“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内蒙古自治区重大科技专项等8项科技项目研究,2011年“农牧交错区奶业现代化生产技术集成与产业化示范”项目获内蒙古科技厅科学进步奖一等奖。2013年10月,“农牧交错区奶牛养殖技术规范建立与高产核心牛群构建”项目获得中国工商联科技进步一等奖。2016年7月,“奶牛营养评估体系的建立和推广”项目获得“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颁发的科技进步三等奖”,2020年“原生DHA纯牛奶饲喂与营养功能特性技术研究”获得中国乳品工业协会颁布二等奖,2022年“盐碱地牧草丰产栽培和种子生产关键技术创新和应用”获得农业农村部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三等奖。申请专利16项,登记科技成果14项,制定地方标准7项,发表论文33篇(其中第一作者发表论文8篇)。
曾获自治区和国家“五一劳动奖章”“五四青年”“北疆工匠”“创新创业创优标兵”等荣誉。
谢泽远
毕业于北京大学,现任职鞍山市恒利奶牛场副总经理、爱尔牛奶集团董事长,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鞍山综合试验站团队成员。
2017年创立爱尔牛奶,首家门店于同年7月1日正式开业,现经营50余家店铺。爱尔牛奶是一家致力于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的综合性全产业链企业,涵盖牧场、生产、物流、销售直营及品牌等多环节,形成了完整的全产业链运营体系。
爱尔牛奶致力于成为行业内领先的企业,通过持续创新和优化管理,推动全产业链的协同发展,追求卓越运营,树立行业标杆。我们的愿景是不断满足消费者对品质生活的追求,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