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王彩云:科技创新将成为推动中国奶业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力量
全国人大代表、蒙牛集团全球研发创新中心研发总监史玉东围绕“加快形成乳业新质生产力”“加速食品创新配料落地应用”“乳业纾困应对行业发展困局”“加强学生饮用奶推广”“助力大包奶粉等乳品出口”“推动食育法制定”“加强食品声称管理制度建设”等主题共提出七大建议。
根据史玉东介绍,长期以来,我国乳业存在“品类多元化不足、供需均衡性矛盾突出和产业链韧性不足”三大顽疾,尤其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乳制品消费品类较单一、综合利用率低,配方乳粉关键功能基料问题依然严重。
对此,史玉东建议在多个层面加大扶持力度,包括做大做精乳制品深加工产业、做宽乳业新赛道、加速研发成果应用落地、通过提高智能制造水平做强液态奶基本盘。
史玉东建议加强政策和资金支持,鼓励龙头企业带头开展基础性、原创性研发,通过科技赋能、转型,解决关键原料保障及安全问题,自主掌控关键核心技术,实现核心原料的国产化以及产业价值增值。
实际上,除了解决乳业现存各种问题,上述建议也从乳业供给端和需求端出发,进一步激活国内乳制品消费潜力。
史玉东认为,一方面,要从供给侧加大基础科研和产品创新力度,不断丰富产品矩阵和价值链条,通过创新撬动消费者新需求;另一方面,要从需求侧加大科普宣传、政策引导,“譬如在奶酪普及上,通过公益宣传、政策引导,让消费者‘从不喝奶到多喝奶,从喝奶到吃奶酪’的习惯培养。‘十斤奶一斤酪’,奶酪作为深加工主产物,营养价值高,鼓励食用奶酪在增强国民体质的同时,也能增加乳制品消费量。”史玉东表示。
当然,乳业要取得增长还需依靠基本盘市场规模的扩大。在做强液态奶基本盘上,史玉东更关注智能制造水平的提高,他建议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应用,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增加产品品质。
全国人大代表魏立华:建立大包奶粉国家收储制度,推动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
全国人大代表、君乐宝乳业集团魏立华提出建立大包奶粉国家收储制度和推动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两项建议,旨在稳定奶业产能、提升国民营养健康水平。
魏立华表示,大包奶粉作为原奶的重要转化和储存形式,建立国家收储制度是破解当前奶业困局的重要举措,通过调节市场供需稳定价格,保障养殖和加工端利益,稳定基础产能,保障产业链安全,助力奶业可持续发展。他建议,建立大包奶粉国家收储制度,奶多时喷粉收储,奶少时投放市场,以保护养殖主体和乳品生产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推动奶业高质量发展。收储的奶粉可以发放给有需要的人群,推进健康公益事业发展。加强奶业公益宣传,推动乳制品消费。
魏立华表示,“学生饮用奶计划”是全球公认的提高学生营养健康水平和身体素质的重要途径。相关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学龄儿童的平均饮奶量仍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的推荐摄入量以及世界范围内“学生饮用奶”项目覆盖率存在较大差距。他建议,加大对学生饮用奶推广的资金支持,提高牛奶在营养改善计划供餐食品中的占比。进一步健全“学生饮用奶”推广机制,明确推广的责任分工和任务目标。加强“学生饮用奶”科普宣传,提高对乳品营养价值的认知,培育乳制品消费习惯。
全国人大代表冷友斌:推动乳品功能性原料技术创新和产业化
全国人大代表、飞鹤乳业董事长冷友斌表示,推动乳品功能性原料技术创新和产业化,是实现婴幼儿配方奶粉(以下简称“婴配粉”)和功能性食品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对于推动我国食品产业升级、保障国家食品产业安全、提升国际竞争力有战略意义。
当前,全球供应链正面临诸多挑战与不确定性,婴配粉及功能性食品的产业安全问题已成为社会焦点,而关键乳品功能性原料作为这类产品的核心组成部分,其供应的稳定性与质量可靠性至关重要。
对实现乳品功能性原料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冷友斌建议:
一是加大政策补贴力度,国家应支持乳制品深加工企业开展技术创新项目,重点突破乳铁蛋白、脱盐乳清液、α-乳球蛋白、乳脂肪球膜蛋白、骨桥蛋白、酪蛋白等关键原料的“卡脖子”技术,推动新技术、新工艺应用。设立专项财政补贴资金,支持企业技术改造、设备升级和新品研发,对建设原料生产基地的企业给予土地和资金支持。
二是完善法规与评估体系,结合婴配粉生产的严格监管要求,为乳品功能性原料生产中的新技术、新工艺及新产品设立专门评估方法。在保障质量安全的前提下,及时调整法规,开展乳制品深加工专项试点,推动技术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
三是实施税收优惠政策,对使用国内奶源生产优质乳品功能性原料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保障供应链安全,稳定生鲜奶生产,维护食品安全和奶农利益。对从事关键乳品功能性原料研发、生产的企业减免企业所得税、增值税等。
四是加强人才培养,鼓励高校开设相关专业课程,培养专业技术与管理人才。制定优惠政策,吸引海外高端人才回国从事研发和生产工作,提供住房、科研启动资金等支持。
全国政协委员、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就畜禽种业高质量发展、涉农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等问题给予了相关建议。同时,刘永好指出,目前我国传统产业仍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解决了大量的就业,也创造了许多税收,但普遍面临技术迭代滞后、生产效率偏低、资源约束加剧、国际竞争压力增大等挑战。
对于如何推动高新技术与传统产业的结合,刘永好建议,希望能建立跨部门联席会议制度,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生态,并加大金融支持,鼓励创新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机制,加强容错机制。尤其是在鼓励支持传统中小企业转型升级上,可以在融资上进一步建立中小企业白名单制度,进一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同时,设置传统行业攻克“卡脖子”重大项目重点支持制度。
刘永好指出,近年来,我国畜禽种业获得了一定发展,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主要表现在:畜禽育种体系有待完善,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育种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商业化育种体系发展滞后,种业企业竞争力有待增强。畜禽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不足,地方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力度不够,开发利用水平不高。种畜禽生产经营秩序有待进一步规范,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
为了促进畜禽种业高质量发展,刘永好建议,一是完善育种体系,提升畜禽种业核心竞争力,推动畜禽种业高质量发展。二是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夯实畜禽种业发展基础。三是加强种业市场监管,营造良好发展环境。